分享到:
网站首页 >> 考研调剂 >> 文章内容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院简介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考研网  作者:华中师范大学考研网   阅读:2557[字体: ]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已有百年的办学历史,其前身可追溯到1909年私立文华文理学院(由文华书院大学部改名建立)中国文学系。1952年由多所院校合并组建成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中国语言文学系。1994年8月,以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为主干,正式组建成立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文学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自20世纪上半叶开始,就有黄季刚、钱基博、韦卓民、徐嘉瑞、 林之棠、包鹭宾、 游国恩、李何林、蔡尚思、胡守仁、胡雪、方步瀛、高庆赐、杨潜斋、傅懋勣、石声淮、孙昌熙、阴法鲁等知名学者先后在这里执教,对文学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经过数代学人的不断努力,学院形成了严谨的学风和优良的教风,并逐步具备了语言与文学比翼双飞、教学与科研并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特色,从而确立了文学院在学界和全国高校中的重要地位。

    文学院以其雄厚的教学和科研实力居于全国高校中文院系前列。自1953年至今,已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2万多名专门人才(含博士、硕士研究生,全日制本、专科生,成人函授、夜大本专科生)。现有各类在册学生2300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50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800余人;现有在岗教职工103人,其中教授38人,副教授32人,博士生导师24人,硕士生导师(含校内兼职)70人。教师中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社科基金评委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3人,楚天学者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2人。

    文学院现下设两个系:中文系、语言学系;五个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免费师范)专业、汉语言文学基地班、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汉语言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是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另有三个研究所:文学研究所、语言研究所、英美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所和1个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建有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汉语言文字学),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文艺学)。

    文学院现有五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两门省级精品课程、两个国家级教学团队。五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为:《现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文艺学系列课程》、《外国文学史》、《比较文学》(网络)。两个国家级教学团队为:“文艺学教学团队”和“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

    文学院于2000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现有11个博士点(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民间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外语言比较、中文信息处理、文化传播学)和11个硕士点(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文学文献学、中国民间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戏剧影视文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2001年,经国家人事部和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文学院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招收和培养博士后。

    文学院下设有院资料室,拥有10多万册文学类专业书刊;文学院主编的多种学术杂志面向海内外发行:《外国文学研究》、《汉语学报》、《语文教学与研究》(其中教师版、学生版和综合版各1种)和《新文学评论》、《华中学术》。其中《外国文学研究》为大陆首家进入国际AHCI系统检索刊物。

    文学院有着浓厚的学术氛围。近五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20余项,总经费11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200多篇,其中CSSCI期刊收录550余篇,在《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语文》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

    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 文学院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俄罗斯、日本、韩国、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以及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先后有百余人次赴上述国家和地区访学、进修、参加学术会议或进行合作研究;同时,邀请数十位国(境)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成立于 1987 年,具有系 ( 院 ) 、所合一性质,下设4个研究中心和6个研究室,即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台湾作家高阳研究中心、中国新诗研究中心;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室、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室、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室、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室、民间文学研究室和影视艺术研究室。其中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艺学为湖北省重点学科。

  文学研究所现有教学和研究人员60余人(含退休返聘 )。其中教授40余人,副教授50余人,获得博士学位者20余人,硕士学位者30余人。首任所长陈安湖,副所长邱紫华;第二任所长黄曼君,副所长周晓明、赖力行、戴建业;现任所长王先霈,副所长张三夕。

  文学研究所自成立以来,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共80余项,其中国家级20余项,部委和省级50余项,项目经费总计约65万元。已公开出版专著、教材200余部;发表论文2000余篇,其中,在国际学术会议、刊物发表100余篇,全国学术会议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1500余篇。

  在师资培训和研究生教育方面:文学研究所各专业开办各类进修班、助教班、课程班20余期,培养各类进修生、研究生400余人。在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方面,文学研究所成功举办 3 次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6次大型国内学术研讨会,1次全国性现当代文学高级研讨班。此外,每年均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校讲学,组织举办人文系列讲座,所内学者亦经常应邀在境内外讲学或从事合作研究。同美国、新加坡、瑞士、台湾、香港等国家或地区的文学研究机构建了学术关系,是一个学术实力雄厚的研究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语言研究所,原名语言学研究所,成立于1988年。成立之初,下设三个研究室:汉语句法逻辑研究室、汉语方言研究室、训诂学研究室。现主要包含两个学科:汉语言文字学和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由原现代汉语学科和汉语史学科合并而成,原现代汉语学科于1986年建立硕士点,1991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95年建立博士点,原汉语史学科于1981年建立硕士点,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原名语言学,原语言学学科于1986年建立硕士点。另外,还与本校计算机科学系和外国语学院合作建立了两个博士点:中文信息处理、中外语言比较。

  语言研究所原来是系所合一机构,现由语言学系与“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的教师组建而成。现共有教研人员25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0人,讲师5人;博士14人,硕士8人(其中7人在读博士);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8人;所长为邢福义教授,副所长为汪国胜教授。

  在语言学研究所的基础上,于1997年建立的“汉语言文字学——汉语学与汉语教育”是湖北省重点学科和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设有汉语语法、汉语习得、汉语应用、汉语与中国文化等4个研究方向;于2000年建立的“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设有母语与母语教育、双语与双语教育、语言教育现代化3个研究室。2002年1月本学科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该所在科学研究上,以现代汉语语法为研究重点,以汉语方言语法、汉语习得、中文信息处理等为研究次重点,并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力图把研究成果有效地应用于语言教育的三大实践:母语教育、双语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语言远程教育。

  语言所承担着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除了承担文学院本科生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基础课和多门选修课的教学外,还担负研究生及其他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工作。截至2005年7月,共培养硕士研究生171名,博士研究生64名,开办了2期助教进修班和多期硕士学位班,接受了10多位访问学者。语言所由于一向重视教学及人才培养工作,而且成效显著,因此多次受到有关部门的表彰。现代汉语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两门课程被评为湖北省普通高校优质课程;现代汉语学科在1993年华中三省进行的硕士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评估检查中,荣居一级学科榜首,1996年和1997年又分别被湖北省教委和学校评为优秀学位点。有一位教师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两位教师获首届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教师奖三等奖,多位教师获湖北省和学校优秀教学奖,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和湖北省的劳动模范、优秀教师或“教书育人”先进个人。

  科学研究上,现代汉语特别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成果突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方言语法和汉语习得的研究,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汉语与文化互动共变关系的研究也富有特色,拓展了汉语研究的领域,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汉语信息处理方面近几年通过与国家语委、桑夏中文信息处理研究院、中科院声学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的合作,通过与本校计算机科学系共同组建中文信息处理博士点,正在努力实现语言学与计算机科学的“联姻”,并已与本校计算机系等单位共同建立了“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网络媒体)”。研究实践中提出了“小句中枢和句管控”、“动词核心和名词赋格”、“句法结构的兼容性和趋简性”、“复句格式对语义关系的反制约”等一系列重要的学术观点,形成了“两个三角”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在汉语方言特别是方言语法研究上,由“点”及“面”,在单点考察的基础上进行多点方言的比较研究,并纵观历史,揭示有关现象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规律。从“七五”到“十五”,语言所从未中断过承担国家级课题,包括国家级重点课题。1996年以来已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及国际合作项目24项,经费67.5万元;在研项目共20项,经费共计185.8万元。在研项目中,包括:国家社科项目2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社科项目7项(其中重大项目5项)。

  建所以来,语言所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仅1996年以来,在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高等教育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出版著作30余部;在《中国语文》、《方言》、《语言文字应用》、《语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如《汉语复句研究》(商务印书馆)、《汉语语法三百问》(商务印书馆)、《词类辨难》(修订本,商务印书馆)、《邢福义选集》(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选集之一,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古典解释学导论》(中华书局)、《“最”义级层的多个体涵量》(《中国语文》)、《说“V一V”》(《中国语文》)、《“由于”句的语义偏向辨》(《中国语文》)、《说“生、死”与“前”的组合》(《中国语文》)、《疑问标记的复用及标记功能的衰变》(《中国语文》)、《动词重叠的若干句法问题》(《中国语文》)、《拷贝型量词及其在汉藏语系量词发展中的地位》(《中国语文》)、《大冶话的情意变调》(《中国语文》)、《“满+N”与“全+N”》(《中国语文》)、《现代汉语的命名性处所词》(《中国语文》)、《动词的空间适应性情况考察》(《中国语文》)、《“连用”手段下的多项NP》(《中国语文》)、《“名+数量”语序与注意焦点》(《中国语文》)、《异类词联合短语研究》(《中国语文》)、《王弼〈老子〉解释方法论》(《中国社会科学》)。这些论著在语言学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不少著作多次获奖。1996年以来共获得高级别奖项20多个。如,1998年,继《语法问题发掘集》于1995年获全国高校首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之后,《汉语语法学》又获全国高校第二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998年,《汉语语法学》又获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2001年,《文化语言学》(增订本)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2001年,《小句中枢说》获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王弼〈老子〉解释方法论》和《现代汉语时点时段研究》分别获二等奖,《大冶方言语法研究》获三等奖;2003年,《湖北方言的“在”和“在里”》获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翻译变体研究》获三等奖。

  语言所有着良好的学术风气。一方面,讲求“务实创新”,主张“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理论生发于语言事实”。语言所有句所训:“抬头是山,路在脚下。”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学术活动。除了举办大型学术会议外,语言所还经常组织地区性的学术研讨会和学术沙龙会,聘请著名学者来所讲学,参加各种重要的学术会议。通过这些活动,促进自身学术水平的提高和学术事业的发展。

  语言所有良好的学术条件。建立了内容丰富的现代汉语语料库、古代汉语语料库、汉语方言语料库和汉语资料信息库;有配置了35台电脑的微机室,有可供进行汉语信息处理和语音实验研究的先进设备;资料室书刊齐备,研究和资料用房达400余平方米。各研究室和兼职人员工作室都配有现代化办公设备。已形成自己的两大成果发表阵地,一为大型学术刊物《汉语学报》,二为学术书系《华中语学论库》。

  该所有着广泛的国内外学术联系。该所人员曾多次应邀赴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参加学术会议、讲学或进行合作研究,也有不少国内外知名的汉语学者来所访问、讲学和做学术研究,并多次成功地举办了全国性和国际学术会议。

    以上资料由华中师范大学考研网为你整理提供,需要了解更多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考研信息资料的同学请点击查看: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6年考研信息汇总,我们收集整理汇总了华师文学院近年的考研信息以备同学们参考。